March 15, 2010

ebook business = data business


電子書生意=資料分析生意


閉上眼睛。安靜地想一個身邊最親近重要的人。當他/她的形象輪廓清晰後,想一下,最近他/她在看什麼書?有沒看書?怎麼看書?看哪些書?最喜歡哪本書?...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全模糊不清,而你正在從事電子書的生意,想想,如果你連身邊最親近的人都無法搞懂,更何況百變的消費大眾?那麼你還真是摸石過河,環身險象,隨時可能掉入深淵,無法前進。

我們需要數據。我們需要使用者對電子書或電子書閱讀器的想法,濃縮成可以幫忙大家思考策略的數據,成為做生意的行動依據。

二○○九年底,歐萊禮媒體數位部門副總安德魯薩福克斯(Andrew Savikas)來台演講,好幾張含著數據的簡報,讓大家了解歐萊禮的數位策略,並非天外飛來臆想,而是經過膽大實驗後、蒐集數據資料後的小心判斷,然後他們再繼續實驗、運作。

歐萊禮媒體推出iPhone電子書後,相同的十七本紙書在傳統書店的販售情形前後相比,發現iPhone電子書並未降低紙書的販售量,反而還相互帶動買氣,同時也了解,基本上會暢銷書的書,無論是紙書,還是電子書,都同樣暢銷。

數據也顯示,歐萊禮的電子書銷售金額,美國境外佔百分之五十六,比美國市場高出百分之十二。演講中並未表示歐萊禮陸續關掉海外公司是否與此相關。但這些數據,讓歐萊禮媒體了解,美國市場之外,電子書極有可為,與其賠本經營鞭長莫及的海外分公司,還不如做好電子書和電子書的全球通路。

簡報中還分享許多數據,讓對電子書或行動閱讀還在瞎子摸象的人,有最起碼的概念,看到了開始的方向,知道自己數位出版的下一步該從何處實驗起。同時,這些每季、每年累積的數據,讓大家看到趨勢走向,看到消費者的喜好。

歐萊禮媒體的數據分享,雖然沒有鉅細靡遺的營收數字,但是曲線走勢圖和百分比的派圖,就夠振奮人心了。

除了單一公司數據分享,消費者整體對電子書或閱讀器又有什麼想法?消費者是否能忍受單價高的紙書先推出,再推出較便宜的電子書?能等多久?買電子書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普遍對DRM又有什麼想法?能使用電子書閱讀器多久時間?最在意的又是什麼?價錢嗎?...

種種的疑問,更待有效且持續性的調查與研究。陸續在不同的場合,看到政府不同的單位展開一些研究,也發表了一些數據。但我更期待的是,這些研究數據能在網路上公開,並相互連結。

網際網路的發明者提姆柏納李(Tim Berners-Lee)近年一直呼籲大家能無私地在網路上公開數據,無論是政府數據、學術數據、社群數據。他認為數據混搭後,可以產生美妙的趨勢圖或分析圖,供大家判斷和解讀。

如果當年沒有人願意將任何訊息文字放在網路上,相互連結,我們不會有今天蓬勃的網際網路。期待更多的數據資料能公開上網,協助大家做更正確商業判斷和行動依據。

延伸欣賞:僅有六分鐘,但卻絕對值得欣賞的影片
Tim Berners-Lee: The year open data went worldwide


註:本文改寫後,刊登於2010.04《數位時代》。

March 2, 2010

你會買幾個閱讀器?



春節後上班,聯盟的網站突然出現「通或不通」的怪異現象,查了許久,結果就和我的第一直覺答案是一致的,細節就不說了。...

這也才突然發現,我幫忙聯盟的工作,匆匆,一年就這樣過了。感覺,好快!有點像在iPhone上翻看電子書,書是沒有厚度的,然後就這樣,swipe,swipe,一頁一頁的,過了,看完了。結束。

過去一年,亂亂忙了很多事情。台灣的電子書產業,新聞多多,但市場卻沒啥起色。春節前忙亂的最後一波,就是台北國際書展。不論是論壇,還是幫忙的數位出版體驗展區,用盡力氣,熱鬧滾滾之後,消費者想買電子書的選擇,還是很少。

女兒開學,又揹起厚厚重重的大背包,她已經不只一次的問我,「你們那些電子書、閱讀器...到底什麼時候會好?」是,她從國小就開始知道電子書閱讀器這玩意,現在都高中了,答案還是沒有。

昨天碰到一個說法。
對方說,「以後一個家庭,會有食譜閱讀器,報紙閱讀器...。」
我說,「哪可能?」對方詰問,「那你家有幾台電視?」
我說,「電視,沒電腦多。一人一台電腦,還綽綽有餘。」
對方,「所以,將來一定會有很多台閱讀器。爸爸愛用的閱讀器,一定不想讓他兒子下載亂七八糟的東西...。」
我說,「會不只一台,但我不相信每一種類型會有一台閱讀器,我自己不可能同一時間擁有好幾個閱讀器,看某種內容就到書架換一個閱讀器下來。」
但對方堅持說,絕對有,還說,未來書架和現在的書架設計不同,上面會擺著不同的閱讀器...。

我曾經看過國外有放在廚房的食譜閱讀器,Demy(最上圖)。其利基就和廚房有台小電視般,我不認為食譜閱讀器會多流行。但我卻寧可相信,流理台以後是不怕熱燙的surface,在surface上面點點選選,就可呈現食譜,也可有影片或作法可看,等著食物在料理時,要切換看新聞,或breaking news隨時要跑進來,都是可能的。

可以用眼睛來看,可以「閱讀」(read, watch)的surface,在一個家庭裡,太多了。餐桌就是。哪還需要什麼報紙閱讀器?咖啡杯一放上桌,今日最新新聞或推(tweets)就該出來,讓人們可以邊吃早餐,邊閱讀。我現在是邊早餐,邊拿iPhone看推,要回訊,就得騰出拿著早餐的手,擦擦手,才能打字。

家中的鏡子,也是我一直逸想會有資訊出現的surface。家中掛在牆上的畫,真希望有天也變成數位畫框,能訂購(subscribe)故宮內的蘇東坡字畫或是奧賽美術館的印象派畫作。為什麼這些已經成為公共財的畫,數位化的工作也做完了,在網路和螢幕都已經如此普遍的時代裡,我無法付費訂閱這些數位典藏品? 在我家中欣賞或展示?

總之,不管是幾個螢幕(傳統的電視螢幕和電腦螢幕是不會少的),新增加的閱讀器有幾個(手機和各種電子書閱讀器iPad, Kindle...),總之,任何平面surface,可以通電的,任何材質(布料),可以連網的,我想以後都會呈現資訊,都可以讀或看!這樣的想法,何時成真?

延伸連結:
上圖:食譜閱讀器 Recipe e-reader
下圖:Visionaire和Smart合作推出的雜誌,有一個類似數位相框的載具(插頭是smart小車),可以輪播照片,可訂閱一整年,所以每個月載具上會呈現不同畫作和照片。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