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31, 2006

Is it wise for the State Dept. to buy PCs from China-based Lenovo? -- 美國政府向聯想採購電腦好嗎?

在台北開了一天的會,
回到家裡看了2個小時的外電,
疲累!
不過這則新聞卻讓我莞爾一笑,
美國人這麼怕中國?

"A U.S. government agency is raising espionage concerns about a contract that has the State Department buying 15,000 PCs from Lenovo, which is owned in part by an arm of the government in Beijing.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says it fears the machines could be fitted with technology to spy on the U-S government."

美國政府竟然擔心向聯想買的電腦可能會有內含間諜軟體的可能性...嗯,還是謹慎點好,
買宏碁或明碁或華碩的啦!

March 30, 2006

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relationship with Steve Jobs?-- 說說你和Steve Jobs的關係?


我一直對創造蘋果電腦的另一個Steve很有興趣,
但他的報導並不多。(上圖是Steve Wozniak拿著Apple II的照片。)

根據Mercury News,他今年要出書了(書名,``I, Woz,'' )。
這篇報導後面還有個短短的Q&A;以下兩個是比較生動有趣的。
Q 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relationship with Steve Jobs?
(說說你和Steve Job的關係?)
A We are friends and polite and talk to each other once in a while. . . . We've never had an argument. There have been a couple of artificial ones over misinterpretations of things in the press. I'm a real analytical person. When I talk with reporters, I will talk about the pluses and minuses of an issue and, boy, sometimes they like to grab a little minus, twist the words a little, exaggerate it and make a headline.(我們是朋友,偶爾會聊聊...從來沒有吵架。很多捏造的吵架大概都是媒體編造的。我是個重分析的人,評論時我總會加減說些好或壞,但媒體卻總是喜歡拿那一點點壞的評論,扭曲一下、誇大一下,弄成頭條。)

Q What's it like being Steve Wozniak and shopping in an Apple store? Are you recognized?
(你在蘋果的店裡買東西,有人會認出你來嗎?)
A I was in Boston once. I needed two AC adapters. I ran into this new Apple store. I went up to the counter, ``I'd like two 65-watt AC adapters.'' I didn't say anything about who I was. And they bring them out. I say, ``How much?'' They say, ``We are expensing it.'' I said, ``Yeah, but how do I pay for it?'' They said, ``No, no, no -- we are allowed to give gifts to special people.''(有一次在波士頓,我要買電源器,當我要付錢時,店員說說,我們送禮物給特別的客人。)

延伸網址:Mercury News:Didn't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just wanted to work on computers

March 29, 2006

蘋果30周歲

1976年誕生的蘋果電腦,今年四月一日要30歲了,
國外各媒體已經盡責地開始出現一篇又一篇的報導、整理、分析、回顧...
族繁不及備載,只列出幾個很精彩詳盡的:
Wired News:Apple OS Gallery(所有蘋果曾經有的OS畫面)
Wired News: Apple Heroes and Zeros(蘋果人物風雲榜)
Wired News:Steve Job's Best Quotes Ever (賈伯斯最經典的幾句話)
News.com:Apple Turns 30 table(按時間所整理的一個大表)
News.com:Apple Tunns 30 main story(蘋果30歲主文)
Forbes.com:Apple Turns 30 (裡面有一篇文章是「假如蘋果電腦是齣電視劇,一定是最精彩的連續劇;此專題內容很多,圖文並茂可看看)

2005年Business2.0的報導,竟然還堪用...還可一看:

Business2.0: What's Next for Apple(2005年四月一日的報導)

Handsets get taken to the grave-- 帶著手機進棺材


BBC的則一報導,有愈來愈多現代人要求在死後,
將手機帶入棺材?
?有沒有搞錯?
當然沒有。
帶進棺材的原因之一是,有人覺得自己說不定會醒來,會需要電話。
還要求,要多附帶一個電池。

當然也有原因就和「帶著自己心愛的Teddy Bear玩具熊一起埋喪」同樣的道理,
只是想要有個自己心理依附的東西跟著去極樂世界;
所以也有愈來愈多人要求和自己的手機及NB一起火化...
延伸網址:BBC news:Handsets get taken to the grave

張忠謀:美好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


上午九點,到工研院參加「典範流存--孫運璿資政紀念會」。
會場有李泰祥指揮的音樂會,
也有張忠謀、胡定華、史欽泰、施顏祥...座談會。
工研院製作了一個十分鐘的感人短片,
讓大夥很快地就瞭解孫運璿和工研院的關係,
原來工研院是孫先生一手大力推動的,他說工研院是他的「第六個小孩」...。

看著罹患著巴金森症的李泰祥指揮樂團,
音樂悠揚搭配著燈光,其實是非常不「科技」與「工程」的。
但,卻有著幾分感動,
營造出的氣氛再加上短片,也不知道是冷氣太強還是穿得不夠多,
我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

張忠謀先生,說得最淡,卻一字一句烙在我的記憶裡:
「像我這樣的年紀,走在人生的黃昏,我有更多的時間、心情來回想一生所交過的朋友。
最美好的友誼,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和孫先生,一起見面,前前後後也不過十幾次;一起的時間,恐怕幾十個小時;單獨見面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個小時...但回想這一生的友誼,和孫先生交往,可說是『少數最美好的友誼』...」
接著,他說了1974年,因為TI全球裁員一事而和孫先生第一次碰面的情形。
在LA機場外旅館,孫先生問了他許多半導體和積體電路相關的事情,關於景氣的事情,關於技術的事情...
從此,他回台灣或孫先生到美國,他們都會彼此探望對方。
「雖然每次見面的時間不長,卻談得投機,very constructive」,張忠謀說。

後來,張忠謀也提到和李國鼎先生的友誼。
張忠謀幾度用「生平的美好友誼」、「美好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來形容他和孫運璿、李國鼎的朋友之誼。

看見白髮的張忠謀,緩緩細細地談著過往,語氣平淡,情感卻豐沛如水,
那些1970年代、1980年代的點點滴滴...即使對我來說都好遠好遠,
更何況是對工研院的年輕人,或史欽泰嘴裡說的清華大學1980年後才出生的學生...

科技的變動很不連續(destructive),然而回顧過去時,卻發現歷史是如此綿密相連,
雖然年代久遠,典範卻是可以留存的,
而故事則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傳誦。

延伸網址:孫運璿學術基金會孫資政追思館

March 28, 2006

華碩新筆記型電腦:雙螢幕 --Microsoft demos Auxiliary Display


折疊手機有雙螢幕不稀奇,
華碩接下來要出的NB,也有雙螢幕。
根據engadet的報導,當NB蓋著時,可以透過這個小螢幕看到
Even though the laptop was off you can use the Auxiliary Display to check your calendar, view emails, control Windows Media Player, stuff like that.

目前的大小是二英吋X二英吋這麼大,但微軟說,可以更大...
延伸閱讀:engadget: Microsoft demos Auxiliary Display

雖單調但好用的Google Finance


Google Finance出來幾天了,
一直不想去看,因為我覺得一定很單調乏味。
但是讀了兩個小時的外電新聞,
總是有外電提及Google Finance,
還說之前做Yahoo Finance的人看到Google做的,
覺得很傷心。言下之意,就是Google做得不錯喔,
只好趕緊來看看。
http://finance.google.com/finance的首頁,實在不怎樣。
在Search的框框中打入AAPL試試
出現Apple的所有相關財務事,
首先最令人驚奇的是中間的Chart,是可以任意利用拖拉的,很過癮。
股票的高低點,上面標示的A,B,C,D,....就是旁邊news的時間點。
(不過,本來以為,拉到2002年時,也會有該時間的A,B,C,D等news,可惜沒有)
Management的部分也很棒,
滑鼠碰到副總的名稱,該副總的大頭照就出現了,
還有相關bio,薪資,news等。
當然Related Companies則是競爭者、合作者的公司資料...
對要看公司資料寫稿的人,真是太好用了。
一定要去試試看!

The 20 Most Important Tools

這是Forbes所列出來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20個發明,很有趣。
有針、有算盤、有筆和眼鏡,但沒有電腦。

延伸閱讀:The 20 Most Important Tools






Visualizing Web 2.0 -- 視覺化 Web 2.0


Web 2.0真的很難說到底是什麼?
這張圖倒是還蠻棒的,
視覺化之後,可以看清楚一切。
這是v0.5,相信Dion Hinchcliffe這位老兄會繼續努力的。

延伸閱讀:Visualizing Web 2.0

March 27, 2006

videopodcasts at 30,000 feet - WiFi in the Sky

This is cool!

這是我訂的個podcast,
今天竟然下載的是一段video podcast.
內容是從一群gamers,
坐在波音從哥本哈根飛紐約的班機裡,
用Intel最新的Centrino Duo notebook在機艙裡玩games....

當然是很PR...
但是剛看到時,覺得很amazing
延伸觀賞:PodTech News: Marc Saltzman videopodcasts

What You'll Wear in 10 Years -- 十年後,你穿什麼?


好吧,活在網路裡還不夠,
把電腦(網路)穿在身上?
這是Forbes.com的一篇報導,
What You'll Wear in 10 Years -- 十年後,你穿什麼?
Airplane Dress 飛機材質的衣服
Talking T-Shirts會說話會唱歌的T恤
Spray-On Dress噴了就可穿的衣服
Anti-Aging Clothes永保青春的衣服
Jackets with Built-In Fans有風扇的衣服
Heartbeat Hoodie隨時幫你量心跳、血壓的衣服
....you name it.
延伸閱讀:from wired news

The New Wisdom of the Web-- 網路新智慧


真不知道最近Web 2.0的風起雲湧是不是另外一次網路泡沫的開始?
最近各種新興網站特別紅,特別容易受到媒體的青睞與報導!
這篇的結論是:Internet不再是cyberspace,而是where we live.
我們活生生地就活在網路裡,或網路就是我們的生活。
幾個標準的living web:
My Space, YouTube, Flickr, del.icio.us, Facebook
共同特色: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user-generated content, the culture of generosity
connective tissue--RSS
self-service and community-moderated

有趣且帶點諷刺的business model:
從一個空房間開始,雇用些印度工程師開發程式,讓使用者自行產生內容、自己分類與整理,擺上Google的網路廣告來賺錢,最後,賣給Yahoo...
starting a company in a spare bedroom, outsourcing the programming to
some Indian company they found on the Web, getting content from users
and then having users organize the content by tagging, pocketing money
from Google ads placed on the Web site and, finally, selling the
company to Yahoo.

延伸閱讀:Newsweek 2006, 0403 issue
update: Newsweek的文章還蠻簡易的,所以囉,就有人出來批評一番了。去看看也好。

March 22, 2006

Apple vs. France

296票對193票,法國通過一個法案:所有在法國販售的數位音樂檔案都要開放DRM,好讓消費者在網路上買的音樂可以在任何數位播放器上播出。
BusinessWeek報導,Apple可能因此關閉在法國的iTunes Store.
當然受到影響的並不是只有Apple而已,Sony和Microsoft也都一樣,都要開放DRM。
Apple的回應?
a "state-sponsored culture of piracy"
一個國家贊助的海盜文化!!

Apple's stock was down $2.18, more than 3%, on the news.

March 20, 2006

Nike, Google Kick Off Social-Networking Site

根據BusinessWeek,網路搜尋引擎教主Google和運動行銷巨人Nike要一起合作一個和MySpace很像的社會網絡網站 -- Joga.com。兩家公司已經一起合作了八個月,這個星期這個網站就要現身了,將在140個國家,以14種語言呈現。
The sporting goods giant and the Internet search king have teamed up to create Joga.com and connect soccer fans around the world...
因為六月世足杯就要在德國柏林開打,新網站將先以足球迷為第一波號召的對象。使用者除了可以創造自己的網站、收發email外,還可以玩照片和影像短片,當然還可以進入和Nike相關的足球網站。
新網站的內容將由Nike主導,技術部分則由Google負責;Nike承認和此網站相關的新聞,而Google則沒有任何回應。

March 17, 2006

一個16歲的小孩不小心整到Google故事

一個16歲的小孩不小心整到Google,
還有所有的媒體,記者....

Google有沒有雇用一個15歲的小孩,
對我的生活有差別嗎?
結果這個新聞變成頭條,像龍捲風般席捲各媒體,
然後,他出來說,
「對不起,這是條我瞎掰的假新聞...
千千萬萬個對不起,
我會這麼做,都只是為了展示一個Google News的bug...」
....
一個早上,在讀各式新聞的我,
突然覺得好傻,
天底下的假新聞太多了,
因為網路,新聞傳遞倍倍倍速成長,
評論加新聞加延伸....
這些有何意義呢?到底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真真假假與我的身體病痛毫無關連,
而我卻身陷其中....。

一切是那麼的不實在,
我如常工作,閱讀且試圖找出觀點,
但是browser裡跳出來的新聞和一切,
更印證了無常和無聊,
在假象中尋找真理或觀點,有意義嗎?

不過,說真的,年輕小孩的I'm sorry blog寫得很好,真是成熟...
整個blog都寫得很好,很難想像是個孩子。
延伸閱讀:I'm sorry 在這邊 http://tomvendetta.be/

URL: Google News Credibility Foiled By 15-Year Old

March 14, 2006

花三塊四毛美元救Good Morning Silicon Valley


早安矽谷(Good Morning Silicon Valley,GMSV)是我很喜歡看的一個科技blog,
屬於《聖荷西水星報》(Mercury News),最近《聖荷西水星報》的母集團被買走了,
現在GMSV不知何去何從?
很多網友留言,要格主自立,他們都願意付費訂閱,還有人連花費的經營模式都算出來了,以下就是該網友的留言:

I'd purchase a subscription to GMSV if I had to, in order to keep GMSV in operation. Lessee some economics here:
- circulation of (conservatively): 100,000/wk
- decent salaries for two dudes: $300,000/yr
- operating costs for servers/bw: $30,000/yr
- software/other costs: $10,000/yr
- cost / yr = $340,000 / 50 issues / yr = $6,800 / issue @ 100,000 subscribers = $0.068 / issue or $3.40 / year
Gimme a paypal account to send my $3.40 to guys. I'll help you set up the infrastructure.

他算格主的費用是年薪三十萬美元,還好啦,不是太高嘛!
不過,我真的蠻喜歡看的GMSV的。
一個月四美元,大概台幣120元,等於一天4元,還好啦。
延伸網址:
http://blogs.siliconvalley.com/gmsv/2006/03/i_for_one_welco.html

March 13, 2006

你的personalDNA是什麼?



這個網站很有意思,
你填完問卷後,就會幫你做出「你的」色塊圖。
填問卷的方式和一般不太一樣,
拉一個slide或點在一個田字區塊裡...
根據分析,我是animated director,
openess, details, 相信別人也相信自己,
不過,有時候,別人很沮喪時,我無法相信,人為什麼要沮喪...
有意思,感覺有一半很準...
有興趣,去看看,瞭解自己一點。
延伸網址:http://www.personaldna.com/

March 10, 2006

比爾蓋茲的故事

從來沒有喜歡過比爾蓋茲,但是為了工作,非得研究一下他。

結果,產生了一份這個東西。
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他...
但是並沒有被接受,所以...貼出來,讓大家看看。
(覺得我把他寫太kind了,大家喜歡他邪惡一點!)

嗯,等我有空時,把一些link做出來,
寫這些東西,當然不是我亂編的,
全是網路上可以找的外文,
重新編譯詮釋出來的。
。。。。。。。。。。。。。。。。。。。。。

二○○五年,十月二十八日,比爾蓋茲五十歲。他是微軟的創始者之一,根據《富比士》雜誌目前他擁有四百六十五億美元的財產,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他四十九歲那年,頒了個爵位給他。他想要什麼就可唾手可得,他最想要的生日禮物會是什麼呢?

「花點時間靜靜地和好朋友聚聚」,比爾蓋茲說。

年過半百的蓋茲一點兒也不顯老,他仍參與自己一手創造的微軟,擔任董事長,代表微軟發表演說,也兼任總軟體建構師(Chief Software Architect),繼續他不能忘懷的軟體設計工程。

每週他騰出至少十五個小時,參與比爾美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運作,同時他也是波克夏.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的董事會成員之一。波克夏是全世界第二大富人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公司。

蓋茲的爸爸(和他同名)老比爾微微抱怨地說,「比爾太忙了,我很少看到他,只有長假的時候,才能偶爾碰碰面,其他時間我們只能靠email聯絡。」

比爾蓋茲不是現在才這麼「忙」,十二歲的時候,他就總是一個人待在地下室臥房裡忙著自己的事情。比爾的媽媽,瑪麗,喊他吃晚餐,他總是不理。

一天瑪麗實在受不了,大吼大叫地問比爾:「你到底在幹嘛?」比爾非常惱怒,不耐地回答:「我在想事情。」瑪麗懷疑地回問,「你在想事情?」比爾尖銳地吼回去:「是的,媽,我在想事情,你試過好好想事情嗎?」

當律師的爸爸和當老師的媽媽招架不住青春期叛逆的比爾,他們送比爾去看心理醫生。一年後,醫生告訴他們,「你們最好還是調適自己吧,你們不會贏過比爾的」。於是他們只好將比爾送入西雅圖以嚴格著稱的私立學校,湖濱中學(Lakeside High School)。

一九六八年,比爾蓋茲十三歲,湖濱中學啟動一台電傳打字機與一台遠端電腦的連線,從此改變了比爾的一生。他和最要好的朋友肯特埃文斯(Kent Evans)以及長他兩歲的保羅艾倫(Paul Allen),只要有機會,就衝進電腦室玩機器,沒多久,他們的電腦知識就超過了學校老師。

當時電腦連線的費用相當昂貴,沒幾個月,學校一整年的電腦預算已用盡。之後,電腦中心公司(Computer Center Corporation,簡稱三C)和湖濱中學達成協議,允許學生免費連線使用電腦,交換條件是學生要為三C的程式除「蟲」。

包含比爾在內,幾個對電腦有著狂熱的學生,組成的「湖濱程式設計師集團」就此展開「晚班」工作。比爾常常在回家吃完晚飯後,又偷偷的從後門溜回學校,通宵達旦地流連在電腦室裡,吃著披薩、喝著可樂、徹夜工作。

這些曾經偷偷竄改過湖濱中學電腦使用帳款的學生,早已摸熟三C電腦裡的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年紀雖小,技術著實有兩把刷子,的確幫三C解決不少程式設計上的錯誤。

一九七○年三C倒閉,比爾和肯特買下三C的磁帶,但是並沒有告訴保羅。保羅知道後將磁帶拿走,比爾以法院見來威脅保羅。最後保羅只好交出磁帶。比爾轉手賣了磁帶,賺了一筆。

十四歲的比爾,除了沈迷於電腦外,已懂得冷血做生意的法則。他相信,在三十歲之前,便可以成為百萬富翁;他已經想清楚生意的方向,他認為,「未來全世界每張桌子上都會有一台電腦」。

比爾湖濱中學的歲月就創立了個軟體公司,「代工」寫各種程式,他幫科技公司寫薪資程式、幫學校寫課表程式,也設計了紓解交通流量的分析軟體。為自己,則寫了井字遊戲程式。

然而好友肯特卻在比爾瘋狂撰寫程式的日夜顛倒生活裡,因山難而離開人世。比爾非常難過,「整整兩個星期,無法工作,無法思考」。從此,比爾瞭解朋友對他的意義,他和保羅更加親近,成為日後打拼的夥伴。

一九七三年,比爾蓋茲以SATs 1590的高分(美大學入學考試分數,滿分1600)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但一場數學測試後,比爾發現哈佛高手如雲,比他聰明的學生太多了。他決定只集中心力在自己最擅長的各種電腦程式,從賽馬程式到新程式的市場機率;他還設計一個賭博程式,賭汽車牌照的最後一個數字。

他的生活比高中時還混亂,工作三十六小時後,睡十小時,然後又開始工作。他總是累躺在電腦室的桌上睡覺,直到早晨第一堂課被別人叫醒。

除了電腦外,就是玩橋牌。他在宿舍裡熬夜和同學玩橋牌,直至天際亮白,然後才去餐廳吃早飯。吃早餐時,他認識了史帝夫包默(Steve Ballmer),他們常聊天、討論對事情的看法。幾年後,當微軟需要幫手時,比爾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史帝夫。

一九七四年酷寒的十二月天,保羅看到剛出版的一月號《大眾電子》(Popular Electonics)雜誌,封面上宣告著:突破!全世界第一台迷你電腦問世…愛爾他電腦(Altair 8800)。艾倫知道,個人電腦要來了,就要成為人人可用的工具了,他衝進比爾的宿舍,大喊:「比爾,我們可不能在這場發展中睡大頭覺。」

比爾看完報導後,立即打電話給愛爾他電腦的製造商MITS(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s),宣稱他有可以讓愛爾他動起來的培基(BASIC)程式。比爾打了報價單,定了交期,為了賺這筆軟體費,從掛掉電話後的那一刻起,他和艾倫倆開始日以繼夜地工作。

哪有程式?事實上,什麼也沒有,他們連愛爾他碰都沒碰過。倆人硬著頭皮、合作無間,收集所有愛爾他相關資料,開發模擬程式、寫程式。他們總共花了八個星期,沒有好好睡過覺,偶爾趴一、兩個小時;直到要交貨的幾個鐘頭前,都還在寫程式。

保羅飛去MITS的所在地新墨西哥州,展示了他們設計的程式,當他打下「二加二」,答案「四」跑出來時,保羅簡直不敢相信;當他打了他們所設計的月球飛行模擬程式的第一個指令後,第一次碰面的愛爾他電腦也乖乖地執行著;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羅忍不住大聲歡呼「成功了!」

之後,保羅在MITS擔任軟體發展主任,不久比爾下定決心,不顧父母反對,離開哈佛,也搬到新墨西哥州的阿爾布魁克(Albuquerque)。一九七五年八月,比爾蓋茲和保羅艾倫正式成立微軟。談判高手蓋茲,就是認為自己要有六十%的股份。

此後,MITS的軟體權益金已經不是重點,愈來愈多電腦公司希望能使用微軟的培基。收入成長,工作量也增加,微軟開始找優秀且瘋狂的軟體人,在電腦還沒有標準化以前,每為一種電腦寫程式,就是一次改寫,他們終日熬夜,每週工作超過八十小時。(一九八三年,保羅因為工作過度而罹患癌症,最後離開微軟,但是,癒後即使保羅艾倫自己開設軟體公司,蓋茲始終和艾倫保持朋友關係。)

一九七六年比爾蓋茲發表了一封給業餘程式設計師的公開信,信中,他譴責盜版,他說:「每次結算賣出去的版權費,我們的軟體設計師每小時只能領到兩塊美元。…你們觀念錯誤,硬體該花錢買,而軟體只要一個傳一個就行了?你們有沒有人想到,寫軟體的人也需要靠薪水生活?」

這一封短信,奠定了微軟軟體付費授權的基調。有授權金,微軟保證品質、服務(support)和相容性(compatibiltiy)。微軟從此創造了社會新財源,新的生產率;不再純粹建立在製造工業產品上,而是建立在一行行精心策劃的密碼上,「如果…則…」這些指令控制著一切。

「軟體」,從此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軟體變成一種新興的服務與產業,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國家。

微軟之後的成功故事,就不用多說了,蓋茲將微軟搬至西雅圖,一九八五年股票上市,比爾蓋茲成為億萬富翁。對台灣電腦產業而言,比爾蓋茲的軟體是重要的。因為沒有當年的MS-DOS(Microsoft Disk Operating System),就不會有IBM相容電腦的產生,就不會今天台灣如此令人驕傲的電腦產業。

很多人質疑,其實DOS買來的,Windows的圖形介面是學來的,微軟從來沒有什麼創新技術。比爾蓋茲說:「提姆彼得森(Tim Peterson)是DOS的創造者,他創造了一份非常有價值的作品,為此賺進了數百萬元。可是基本上,以同一份軟體囊括數百家硬體製造商,不是以電腦硬體公司的身份,而是以程式提供者,為不同製造商的各種電腦創造出『共同標準』,這完全是微軟的主意。」

「至於圖形介面,也不是蘋果電腦發明的,是全錄公司發明的。重點是,我們發明(invent)了軟體產業,沒有其他公司這麼做,我們是唯一的(unique),只有我們願意突破,願意冒險這樣做。」

將作業系統變成個人電腦的標準,這是微軟對電腦產業貢獻。在作業系統上再開發出不同的應用程式,讓軟體本身也成為一種產業,這是微軟創造出來的機會。蓋茲說,「從很小的時候我就瞭解到軟體的神奇。我想只要我集中心力在軟體,雇用到很棒的人,我們就可以一起透過軟體來改變世界。我想我們應該做到了。」

蓋茲的確做到了,根據《富比士》雜誌的報導,二○○五年全世界九十六%的個人電腦都使用他的Windows作業系統,上面幾乎都跑著微軟的Office軟體。過去三十年來,為了自己一手創建的軟體王國,蓋茲使盡商業手段,咄咄逼人「把每個競爭者都逼到死角」。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微軟。軟體產業除了微軟外,難道不能有其他?只能以微軟為基本系統開發其他應用軟體?微軟不好用,我們就得時時忍受?當許多軟體公司不是一一被微軟併購,或是因為微軟作業系統的連賣(bundle)策略,而讓其他軟體業者無法生存時,美國政府終於祭出反托拉斯(anti-trust)法,找微軟開刀,而歐盟國家也不例外。

一九九八年二月,比爾蓋茲在比利時正要出席一場演講,才走到門口,一個派就準確無比地打在比爾臉上。蓋茲頭髮、眼鏡和大半個臉都在無情的奶油之中。透過電視媒體,透過自己所說的網路網路浪潮,狼狽的模樣重複播放著,記者訕笑地報導這則新聞:一個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一個全世界最令人討厭的人?

在這次以派洗臉的事件之後,蓋茲並沒有對此表示過任何意見。美國政府長期調查微軟,檢察官控訴,「微軟具有壟斷軟體的力量,而微軟更是極力地濫用壟斷,使自己更壯大」。

面對訴訟,蓋茲不斷出現在美國法庭。新聞畫面中的他,和以前的形象大異。以前他那重金色的頭髮總是亂捲著,戴著大大眼鏡,服裝隨便,一副無辜的孩子氣神情;如今,西裝畢挺、鏡框變小、嚴肅沈重、笑容不在。

微軟好不容易結束這場與美國政府對決的官司,化解慘遭拆解的命運,二○○○年,比爾蓋茲退下執行長一職,轉由史帝夫包默擔任。所有和公司行銷、管理等相關的事情,都由包默負責,比爾僅負責技術上的策略。

微軟之外,蓋茲開始注意基金會的運作,以前基金會的存在是因為美國法律的規定,每年一定要有五%的捐款,蓋茲從沒有心思去管基金會,都是由老比爾回覆每封來申請的補助信件。

一九九八年年底,由比爾蓋茲親自同意,比爾美琳達蓋茲基金會捐出一百五十萬美元給國際愛滋病疫苗研究機構。一九九九年,反托拉斯訴訟後,比爾蓋茲以一百七十億美元正式啟動基金會的運作。卸下執行長後,蓋茲花比較多時間在思考健康和教育的議題,微軟的商業事務均由包默一手包辦。

二○○○年在西雅圖舉行的數位落差會議,比爾蓋茲在會議裡,大聲疾呼,「把個人電腦搬進非洲國家的教室裡,有何意義?根本解決不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貧困問題」。他用力地說,「從可以喝的乾淨水做起,從好的健康照顧開始,忘掉個人電腦吧。」相信嗎?這是比爾蓋茲說的話,忘掉個人電腦?新比爾蓋茲誕生。

一九九四年結婚的蓋茲,二○○五年時已經是三個小孩的父親了,作為一個父親,比起商場上的你爭我奪,讓他更開心,也更有樂趣。他告訴美國ABC主播詹寧斯(Peter Jennings):「有了小孩,是一件非常神妙的事。二十多歲時,我是個工作狂,連度個假也不會。現在有了美琳達的幫助,我曉得該如何過一個家庭和工作平衡的日子。」

比爾蓋茲帶著小孩旅遊,他們到印度、到非洲。學習之旅歸來後,他更重視第三世界的衛生健康問題。「每年有百萬的初生嬰兒死去,有百萬人得了瘧疾死去,過去這些數字對我來說,無關痛癢。但是旅遊後,我發現,我和他們有了關連,我可以做些事情,我可以做些事情來改變世界。」

用另一種方式來改變世界!比爾蓋茲以經營微軟的精神來做慈善事業。每次聽完基金會職員的簡報,他會問「優先順序?」透徹瞭解世界衛生組織(WHO)後,也明白第三世界國家的真正問題後,蓋茲說,「就算我的財富全都投下去,也不過是一滴水掉落到水桶而已,根本不夠用」,但是蓋茲絕不放棄,槓桿原理(leverage),這是經營微軟的最佳竅門,蓋茲要別的基金會、別的國家一起來參與改造活動。

蓋茲同時也認為基金會要扮演觸媒(catalyst)的角色,要找到對的研發團體做疫苗和藥品,為了增加這方面的知識,他大量閱讀生化方面的書,也延聘藥廠研究員到基金會擔任董事會成員。他要基金會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他最常問的問題就是效率,能夠在第一時間就可救人疫苗和藥物,要馬上做,馬上捐。

比爾蓋茲與各國領袖會面,參加世界經濟論壇會議,媒體開始逐漸重視蓋茲基金會在做的事情。當去年基金會捐七億五千萬美元給國際防疫組織(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munizarion)時,挪威政府也跟著捐二億九千萬美元。「做善事蔚然成風,引爆點就是比爾和美琳達兩人。」《時代》雜誌如此報導著。

二○○二年,蓋茲和搖滾巨星波諾(Bono)碰面,他們以各自的角度一起做慈善事業:一個帶錢,一個帶著群眾魅力。從那個時候,蓋茲才認識波諾,才開始聽他的演唱會,他們相見恨晚。
二○○五年底,《時代》雜誌遴選比爾、美琳達和波諾一起成為年度風雲人物。《時代》說,想像一下,一個仁慈謙虛的比爾蓋茲,一個不是全世界最會賺錢,而是全世界最會花錢的微軟。比爾蓋茲是目前全世界最會捐錢的慈善家,總共已經捐獻了二百九十億美金,他們捐助的疫苗救活了七十萬條小生命。

「這個人改變世界兩次」,搖滾巨星波諾如此說比爾蓋茲,「但是第二次比第一次還要重要。」

比爾蓋茲小檔案

全名:威廉亨利蓋茲三世(William Henry Gates III),簡稱比爾蓋茲(Bill Gates)
出生:1955, 10.28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教育:1973–1975哈佛大學
家庭成員::
父親:威廉亨利蓋茲二世(William Henry Gates II),職業:律師
母親:瑪麗麥斯威爾(Mary Maxwell),職業:教師
妻子:1994, 1.1與美琳達法蘭奇(Melinda French)職業:微軟產品經理,生子後離開微軟。目前育有三子。

職涯:

1968–1969,湖濱程式設計師集團(Lakeside Programming Group)
1970–1973,Traf-O-Data創立者
1975– ~,微軟(Microsoft Corporation)創立者與董事長
1975–2000,微軟執行長CEO;
1992–1998,微軟總經理president.

得獎:

1993,美國國家技術獎U.S. 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1994,年度最佳執行長Chief Executive of the Year, Chief Executive
1995,紐約技術學院校長獎President's Medal of Leadership Award, 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2,加拿大盲人學院金獎 Louis Braille Gold Medal, Canad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
2004,大英帝國爵位Knight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著作:

1995,《擁抱未來》The Road Ahead (with Nathan Myhrvold and Peter Rinearson),
1999,《數位神經系統》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

March 6, 2006

Steve 否認他說過的話?

前幾天不是說Steve Wozniak評論Apple和Microsoft等等的新聞,
結果,Steve出來否認了!還說自己是被記者利用了...
然後寫這篇報導的記者就出來說...
把當初訪問時的錄音mp3放在網站上讓世人下載。

唉,我看了,心有戚戚!
不是替Steve Wozniak抱屈,
而是感嘆當個文字工作者的難處!

我們訪問的時候,是當下最真實的狀況了,
(至少在我來說,目前都是,還沒有作假造作的情緒)
但是要寫的時候,就很難了,
即使自己是「認認真真」的將當下的情形寫出來,
交稿之後,到了編輯台可能就變了!
編輯會改些文字,有時連受訪者言語,
也不手軟地改得比較「真知灼見」,
然後再來下一個比較戲劇性的感動標題...


幾次之後,我們學會如何不被改,
文章愈寫愈濃烈,用詞愈來愈悲、憤、興、樂...
錄音檔我也有,但是,不是我不願意照當時的訪問寫?
而是尋常對話通常自然、平淡如水,
「他們」要戲劇性、要感動,要readership啊!



他們是?是廣告商,是編輯,也是讀者...



延伸閱讀:
記者公布Steve Wozniak訪問錄音的網址
http://www.nzherald.co.nz/section/story.cfm?c_id=5&ObjectID=10370890

March 4, 2006

消費者期待一個通用的DRM

根據英國著名的科技新聞網站《The Register》一月底的報導,挪威消費者協會促請政府重視蘋果線上音樂商店(iTunes)數位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問題;除了iTunes之外,其他販售線上音樂的網站如MSN和CDNow也都受到同樣的批評。

挪威消費者協會認為目前數位版權管理技術對消費者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消費者花錢買音樂,竟然受到種種限制?只能在五台電腦上播放?只能在iPod上聽?iTunes等線上販售商亦可隨時更動數位版權管理的內容。

然而挪威消費者的抱怨卻沒有得到全世界的迴響,僅有少數媒體約略引述評論,大部分的媒體都沈浸在數位內容世紀來臨的歡愉中,新聞僅在「iTunes三年之內就賣了十億首歌曲」中打轉。

DRM是個很麻煩的問題,但是卻是一個不能不面對的問題。複雜先進的DRM技術可以控制消費者對軟體、音樂、影片、書籍、和照片作等任何形式的數位內容的使用。透過DRM,防止消費者任意複製數位內容,也限制消費者轉換數位內容到不同的使用工具(手機或PDA)或平台(電視或電腦),徹底妨害了消費者的擁有權。

以前我們買了一張CD,可以在任何地方聽,在客廳音響、在書房或臥室的床頭音響、也可在可攜式的CD隨聲聽機器中聆聽。高興時,可以借給朋友和家人分享。自己擁有的上百片CD收藏,在二、三十年後,可以捐贈給圖書館或送給兒女。

但從現在開始,消費者從iTunes上買音樂的話,恐怕沒有那麼簡單了。如果換了幾代iPod或更換電腦(iTunes程式和所有歌曲的儲存地方)之後,或許,嗯,或許你的音樂就鎖住了。想要把個人所有音樂資產捐出去?會不會觸犯了數位版權?這也是為什麼在eBay上販售的已經灌了歌曲的iPod(雖然滿受歡迎)卻遭受許多爭議的原因了。

從iTunes上買來的歌曲,除了在iPod家族上聆聽外,要移到手機上,麻煩多多,目前僅有幾款iTunes相容的手機可使用;想要移到家中已有的美妙音響來聽,算了,還是買一個iPod Hi-Fi(蘋果最新產品)比較簡單,插上iPod就可。當然這不僅僅是iTunes的問題,如果在不同的網路音樂商店買歌曲(Napster或RealNetwork或雅虎),DRM完全不相容,消費者的權利也不同,想要合併使用,一個頭比兩個大。

以前,不管我們在哪兒買的CD,想要在哪兒播放,這可都是消費者的權利;但是DRM技術也開始侵入CD,去年年底美國消費者發現,新力(Sony BMG)CD放入電腦聆聽時,竟然會順便安裝版權保護程式,而這版權保護程式正好替駭客大開方便之門,讓駭客輕易上身。美國消費者與新力唱片經過訴訟之後,今年一月六日以和解收場,新力免費替消費者更換完全無版權保護的CD,更為此事件成立網站,詳列有哪些CD灌有此程式、如何移除這有瑕疵的版權程式(請參考http://www.sonybmgcdtechsettlement.com/)。

我們都同意創作者應該獲得應有智財保護,獲得應有金錢回饋以利更多創作,但是消費者的權利難道就應該犧牲嗎?老實說,DRM只防君子不防小人,再怎麼厲害的DRM,都會有更聰明的消費者破解;何苦弄得這麼麻煩,讓九九%的正派消費者都綁手綁腳?

很顯然的,挪威消費團體對DRM抱怨只是冰山的一角,當數位內容愈來愈流行之後,消費者會發現因為DRM,花錢之後並不算真正擁有而且還帶來更多麻煩,那麼DRM終將會遭受消費者唾罵。一個各廠家統一通用的、人性化的DRM將會是消費者最深切期待的解決方案。

(本文經修改後,刊載於2006.03.15《數位時代雙週》126期第35頁)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