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8, 2011

ebook business = discoverability business


電子書生意=發現生意

Photo Credit: CC via Flickr By kattebelletje

二十年前,得不時地去逛逛書店,因為只有靠著書店裡陳列的書,看著書封,拾起、翻讀,才知道有什麼好買,要買什麼。買了書後,又靠著最後幾頁,列著這家出版社還出版什麼,又回頭到書店裡去找書。

後來,靠著參加讀書俱樂部,每月固定收到出版社寄來型錄,依型錄上的介紹文來買書。接著,網路書店來了,成為會員之後,靠著每週一信的電子報,提醒著什麼什麼又出刊了,什麼什麼可買...。

2011年,台灣已然算是進入電子書時代第二年,但讀者仍喊著,沒有電子書好買或沒有電子書可看。台灣目前的電子書商城雖還不能做到讓消費者一進電子書商城,就有像走進誠品書店的澎湃充實感,但老實說,各家電子書商城裡少說也有好幾千本書,週週也有新書,但就是沒人知道又出了什麼新書?哪些又可能會是自己有興趣的?

線上世界最容易的就是搜尋,但不知有什麼作者會出?又不知道書名?怎麼搜?邦諾書店副總裁Marc Parrish表示,目前美國百分之三十的讀者,仍靠著實體書店的陳列,再到線上買電子書。這有兩層意義,一,實體世界大賣的書,電子書也很賣;二,現今線上讀者的買書範圍較窄,傾向只買自己認識的作者、喜愛的類型,或靠朋友推薦買書。

這也意味,電子書城顯示書籍的缺憾。以前我們總認為實體書店空間有限,線上世界無垠大,但我們現在才知道,除非第一頁推的新書,正好符合讀者興趣,不然很少有讀者會連按幾個下一頁,找到自己想看的書。

此外,電子書城僅能呈現一個小小書「封」,讓原本實體世界裡大小長方厚度不一的立體書冊,看來制式化相似。蘋果App世界裡,問題同樣嚴重。童書繪本可以大到60公分x35公分,但變成App之後,封面就是個小正方形,頁面大小最大也不過就iPad大。

於是電子書城只能想盡方式提供各種排行榜,創造各種名目,如嚴選推薦、本週免費、本週低於xx元、本週之星、網友發燒熱門...,期待能讓讀者在一個點選、幾秒之內,看到可能的最愛,進而下載。

電子書「封」肩負行銷重任,紙書封面不見得適合電子版,絕對要用小圖檢視,調整修正才可上:字體要夠大且清楚、字型不超過兩種以上、避免用便宜的插圖、顏色也不可用漸層...。

在小小電子書「封」上爭豔鬥奇之外,書籍資料(metadata)才是未來電子書被發現的重點。書籍資料以前聊備一格,拿來申請ISBN或圖書館、線上書城交換資料用。電子書時代,當消費者不知關鍵字時,系統推薦演算法就要派上用場。對的關鍵字放在metadata之內,未來才有可能與不熟的讀者相遇,做起長尾生意。

不要說電子書生意還沒起來,是我們還沒找到對的方法,讓消費者發現想看的電子書。

延伸連結:
As E-book Sales Explode, Consumption Patterns Change

註:本文經刪修,刊登於2011.5《數位時代》雜誌上。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