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舊國會大廈改建的藝術之家(The Art House)舉辦講座 |
之後兩天我們去吉隆坡,在馬來西亞最大華文報的星洲日報總社及馬新城邦舉辦兩場講座和簽書會。炎炎午後,大雷雨淋漓,擔心聽眾稀落。不料,卻有一批馬來西亞大學的學生早早就來、晚晚才離去,只為與作家們拍照、互動。後來我們又去了馬來西亞新山的南方大學學院,兩百多人齊聚階梯講演廳,聽眾如痴如醉。
接著我們到新加坡,在獨立書店草根書室辦見面會和講座,同時也得到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大力協助宣傳與聯繫贊助,在新加坡舊國會大廈改建的藝術之家(The Art House)舉辦講座。三位作家盡心準備演講,演講一結束,南大教授就朝我豎起大拇指,點頭讚揚,走過來和我說台灣作家真能說。
讀者和聽眾 知多少
三位作家在每場講座前,實際上心情都頗為忐忑。時間到了,到底有幾人會現身?沒人知道。身為台灣主辦單位的我們和當地主辦單位是否協調好?是否做了足夠的宣傳,盡可能讓有興趣的讀者都知道?下雨的週末會有影響嗎?馬新有些話題禁忌,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
私底下,在交流的時候,總是會有對我提問:為什麼要讀台灣的華文作品?為什麼是他們三個人?是的,華文作品何其多,馬來西亞有,新加坡有,中國大陸有,香港有,為什麼要讀台灣人的作品?我沒有政治正確的答案,只要是好的作品,不讀嗎?那為什麼又是他們三人呢?因為過去一年來,我們辦了多場實體活動,三位作家有料且與讀者有種親和力,他們的作品也有台灣特有的活力,很適合介紹給馬新華文讀者閱讀。
不論是在馬來西亞的城邦書店,還是新加坡的草根書室,放眼望去,滿櫃滿平台都是來自華文世界各方好書,繁簡並陳、裝幀仔細,或有文采或有新鮮創意,都值得閱讀。讀者如何能得知哪本好?或指名買某作家作品?在網路時代,作家不應畫地自限或為出書才打書,作家應如創業家,隨時都該找到自己的心靈讀者(哪怕全世界只有一個),永遠提醒讀者你的存在。
馬來西亞新山的南方大學學院,兩百多人齊聚階梯講演廳 |
透過網路 抓緊讀者
這個時代的作家,因為網路,走向國際應更容易。若以華文面貌出現,不論紙本書或電子書,銷售的管道都很多。也因銷售的管道過多,並非每一個管道都能把某單一作家擺在特別的位置,賣相好的作家,通常才會得到那寶座。如何成為有賣相的作家,就是商業,作家應如創業家,汲汲營營,在網路上要有積極的作為。
美國很多自助作家,光靠著賣電子書,就能成為(百)萬富豪,他們每日規定自己定時定量寫作、與讀者在社群媒體上交流的次數和照片也會仔細算計。如果寫作是工作(而非嗜好),是唯一的收入來源,那麼作家就該如創業家般認真對待自己的作品(產品),思考如何在有限資源裡,獲得機會,進而成功。
該寫什麼?就需做市場研究。什麼類型受歡迎?自己是否願意迎合?出版社若不出,自己可能利用網路其他管道推出嗎?價格?書的定價與自己的讀者群息息相關,紙書有成本需算計,電子書價格是否隨著市場和讀者而不同?到底要賣幾本才有獲利?作家應如創業家,作家需要時時關心這些數字。
蓋伊.川崎(Guy Kawasaki)的著作 Author, Publisher, Entrepreneur—How to Publish a Book 強調現今之(數位)出版更往工藝出版靠近,因為作家愛惜自己的作品有如工藝品,從生產到送到讀者心內,都得處處用心、面面俱到。
當作家成為品牌,一呼百諾
有些作家的書就是會賣,是運道比較好?是靚是帥(顏值比高)的原因?還是是對的作品,正好出現在對的時間點?必要條件當然還是,讀者需要「好」作品。市場雜音很多,網路資訊發達,除非作家願意為自己發聲,願意自己站出來說自己好,銷售才可能會動起來。
「一本不動,兩本不動,到了第七本,就會動了。」寫《羊毛記》的休豪伊如是說。不論如何作家應先建立自己的讀者群(粉絲),每天的互動、每天的定時定量提供相關連的內容,讓讀者習慣你的美好文字、創意,等你出書了,就會願意出手買下收藏或推薦給朋友。
書,是作家這創業者的產品,不論工藝(手藝)含量有多高,作家要和讀者說推出了,有多好,還要請讀者買下這產品,作家才能生存下去。期待出版社深耕社群來買「你」的書,太驚險了,就算花大把鈔票買廣告也沒用,因為只有作家知道自己的產品適合誰,心靈讀者在哪兒。
當作家成為粉絲群眾多的作家/創業家時(audience-enabled author),書豈是作家唯一的產品呢?演講、簽名衍生產品...,一諾百應,作家可能可以銷售更多東西,就看作家願不願意。當作家有廣大讀者群時,作家唯一的限制只有什麼是讀者不喜歡的!
**本文刪修後,刊登於201606《數位時代》265 期。
**本文同步刊登於 Readmoo 閱讀最前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