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連線》雜誌在美國的訂閱價,一本一美元,幾乎相同的內容在iPad上販售,卻要近五美元。下載iPad版時,檔案有些大,花了點時間,瀏覽遊走,多了容易切換到各頁面的橫直小圖,廣告也多了影片。
訂閱一本iPad雜誌,比一本紙本雜誌貴得多。但每一本iPad雜誌,在有限的時間裡,哪些內容是一定要的看?有些人訂閱某本雜誌,只為了某專欄,可不可能只訂閱某專欄呢?
報上的文章,雜誌上的專欄,一篇篇收齊後,編輯劃分主題,印刷成冊,整本販售。這是紙媒體的時代。印刷和運送,都要一定成本,有一定的量之後才來編排,才符合經濟效益,才能降低成本。
以前,不少書是結集成冊。到了數位內容的時代,拆解反而成為潮流,切成小塊(chunking)來販售,也許更適合。
數位化的內容,生產、製作和傳送到讀者眼前,雖不是零時差,卻也在彈指之間。現在的讀者,能好整以暇地閱讀,已不可多得,長閱讀的時間也有減少趨勢。忙碌的人們能在片段之間,用心和眼,看一下「內容」,已屬難得,所以不見得所有的數位內容都要那麼大部頭,那麼長篇。雜誌、旅遊書、食譜、工具書、教科書等,都很適合拆解,以不同的單元或主題來販售。
Chunking 說來容易,概念也不難懂,但真正要做好,內容擁有者其實是要花精神的,要做好內容分類(categorization)、做好內容標籤化(tagging)。編輯要未雨稠繆地、更細緻地拆解內容,適當分類和下標籤,將來內容管理系統就可利用演算或搜尋,抓到對的內容,重組販售。或是由讀者自由選擇想看的內容,付費下載閱讀。
Chunking 還有另一層意義,那就是文章編排上的易讀性。數位內容時而出現在手機螢幕上,時而是電腦瀏覽器上,時而又可能在iPad上,內容需段落分明,錯落有致,讓人眼在螢幕上容易閱讀(scannable),容易汲取資料。
Chunking 當然也可很直接地等於「解體」。就是把一本長小說,依原先的章節拆成上、中、下集,然後一集以較低的價格來販賣。或一本漫畫,一來因圖檔過大,擔心下載過慢,也拆冊販售,二來價格也可較低,增加購買人氣。這樣的拆解,因價格低,落在十到三十元新台幣間,平台商在販售時,敘述說明需清楚,不然消費者付費下載後,看完傻眼,內容怎麼比想像中少?再回頭購買全了,價格加一加,會不開心。
拆解,複雜一點的說法是內容模組化(modularization),拆或怎麼拆,需要智慧,不做絕對是種風險。
延伸閱讀:親愛的出版社,我要的不是雜誌 iPad 化啊!
註:本文經刪修,刊登於2010.08《數位時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