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8, 2011

簡報分享:數位雜誌的發展趨勢


三月底突然一通電話,要我幫忙出席一家女性雜誌社的月會,分享數位出版的發展趨勢。無法推拒的情形下,清明節連假的日子,掃完墓後,就只好乖乖在家做投影片。有些想介紹的app,沒有影片可用,還出動女兒幫我錄下我的操作畫面,真是有累到。唉,我也不是什麼趨勢專家,只能說是個傻笨的研究者,最後,就把之前了解的,綜合歸納成五個大方向:

1)screen reading: 螢幕閱讀。以ebook的歷史,帶出Kindle,帶出類iPad的現象,帶出雜誌內容app化的潮流。國外就連公司年報(如GE),都走向app。這裡的重點在紙本到螢幕,多了互動性使用者介面的思考。

2)social reading: 社交閱讀。social一字實在很難用中文說清楚。反正就是交朋友、愛分享。以前一個人默默讀,現在愛分享,推或FB,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閱讀...舉了三個案例。有點多,很難簡單帶過...請看簡報想像。

3)My Reading: 我的雜誌,我的決定。主要以Flipboard和Zite為主,介紹以使用者為主的自動編排類雜誌的呈現。區分Flipboard和Zite之不同。Flipboard是使用者自己的推、FB、RSS重新編排呈現;而Zite則是演算使用者的推和RSS,以使用者有可能有興趣的內容來自動編排呈現。

4)engaged: 深度參與和電子商務。介紹兩個美國紙本雜誌所推出的app,並非以紙本內容為主,而是發展全新模式,內容有可能是共用的圖片資料,但呈現方式和運作完全不同。EW's Must List從Entertainment Weekly雜誌而來,主題、色系呈現和雜誌、網站都有一致的品牌形象,但app還連結到Amazon或iTunes,做到電子商務。The Cut in the Runway 從New York雜誌而來。New York雜誌紙本也有雜誌app,紙本訂戶可以免費看,而the Cut則是以各種設計師的圖片為主,有著非常棒的分類,同時使用者可以評鑑(rate)設計師的作品,也有%可比對自己和其他人的品味是否有雷同處。兩個app都是從雜誌團隊而來,卻脫離電子雜誌的刻板範疇,做到不一定要以紙本出版週期為單位,即時提供使用者最新資料,也做到電子商務服務和希望使用者深度參與來改變內容樣貌。

5)useful tool: 有用。主要是說,如果電子雜誌只在翻翻圖和看影片,而不能提供使用者任何有用的幫助,似乎重要性不夠。以大學指南類的參考雜誌為例,數位化後的內容,除了檢索和閱讀一目了然的方便外,還有比較功能、書籤功能、該寄申請函的提醒功能和面試時要去大學的地圖導覽功能。

總結就是,雜誌數位化後,不是只有翻頁電子雜誌,或版型相同只是圖片變成可切換組圖或變成可看的影片。記得當年編雜誌時,總編輯總是念茲在茲地說,「雜誌是一種意識型態。」生產數位雜誌時,採編根據雜誌定位(意識型態)製作圖、文、影、音,設計主題和單元,推出即時、有用和有趣的內容,也許可以以這五大方向來思考,給自己的數位產品打打分數(如果一項20分),看看是否做出螢幕世代(screen generation)想要的數位雜誌。

1 comment: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