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4, 2011

Borders -- 舊通路消失

紙本BusinessWeek雜誌大跨頁
前陣子,在BusinessWeek雜誌上看到The End of Borders Is Not the End of Books的報導,一個大跨頁後,後面有兩個單頁。大跨頁左側的圖,都是Borders,美國這第二大家實體書店關門大吉的組圖,三個單頁的文字,均配有小圖。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張小圖,就是一張攝自密西根州安娜堡市Borders旗艦店的照片(上圖,粉紅框處)。門上一張黃色昭告,印著No Public Restrooms,卻有好事者用筆寫下:Try Amazon.(下圖,截自BusinessWeek+ iPad版,網路上我沒找到)。

iPad Version BW之截圖
這圖很好笑,但也很辛酸。實體書店不只是賣書,逛街逛累了,到書店喝杯咖啡、晃晃、上個廁所,這在過去是很自然的事情,但,這家美國的第二大實體書店,在2011年9月正式消失。想上廁所,對不起,以後再也不提供了。下兩張圖,是我2010年和2011年在紐約拍的,我都去了Borders。去年,我去晃晃,去看裡面的文具和筆記本,今年5月,則在百老匯街上看到已關閉的Borders。



2011年9月Borders關店倒閉時,仍佔有10%以上的美國紙本書市場,而且還有兩百多家仍很賺錢的店面,但這樣的市場佔有率仍支撐不了500多家店、一萬多名員工的生計。2006年,是Borders最後一年仍有利潤之年。2007年,iPhone和Kindle相繼而來,佔地寬廣的Borders除了紙書外,DVD和CD的賣場也不小,但一樣損失連連,到宣布破產時,已有10億美元的營收跌不見了。

Borders,是賣紙本書的巨大商城、通路商,最大的時候有上千家書店,新、馬等亞洲百貨Mall裡也有,許多國際機場裡也都看得見Borders的蹤影。但是,當人們的知識來源不再只靠紙本書,通路大反而成了傷害。進那麼多書,賣也賣不動,欠下各出版社大筆款項。根據BusinessWeek,Borders在破產時,欠Hachette出版社三千七百萬美元、Simon & Schuster出版社三千四百萬美元、 藍燈書屋三千四百萬美元和HarperCollins出版社兩千五百萬美元...(還有其他大小不等出版社)。

Borders書店於1971年出現,創辦人是在安娜堡密西根大學念書的兩兄弟,他們設計了一套很棒的書店庫存管理系統,可以快速掌握販售狀況,分析、了解一地區的品味,有效控制各地區、各類別書種的庫存量。原本他們只想賣系統,但系統賣不太動,反而把書店的生意做起來,一家家書店就這樣風起雲湧的開起來了。(美國大型連鎖書店的風潮,最讓人耳熟能詳的電影就是湯姆漢克與梅格萊恩主演的You've Got Mail,當然最大的實體書店,是邦諾,電影裡,不見得是說Borders。關於Borders的商業歷程有很多,如Kmart、其他連鎖書店的併購故事...有興趣者,BusinessWeek這篇Wikipedia裡,有詳盡的歷史背景介紹。)

擁有這麼強勁的技術底,卻在iPhone和Kindle來臨時,嘎然而止,絕不是偶然。Borders把網路商店外包給Amazon是個絕大錯誤;當電子書時代來臨時,Borders推出的App和閱讀器,也是外包,外包給加拿大的Kobo。(不過,Borders至少還佔Kobo一點股份,最後Kobo被日本樂天買走了。)企業不掌握新的機會,不逐步移動到新方向,用外包來包辦一切,最後,不是縮編,就是關閉。

實體書不會立即消失,書店除了賣書外,也還有其他功能。這就像電燈來臨的時代,不是一蹴可幾,待電力公司成立、家家戶戶有了插頭,電燈頭也一致化後,蠟燭店才逐漸消失。最後,蠟燭還是沒消失,生日派對要用,冥想要用,氣氛要用,但用量已變得很少。對,蠟燭沒有消失,只是轉型而已,從照明變成禮物,變成香氛產品。實體紙書也一樣,不會消失,但銷量逐步降低,待電子書和載具和派送管道建立完整後,就會超越紙本書的銷售,成為主流。實體書會變成寶貝,變成生日禮物,變成收藏品。

什麼時候會發生?如果我們把美國出版協會公布的數字,電子書在通路市場上的佔比畫出來看,自2007年iPhone和Kindle推出後,美國電子書翻倍成長,2011年從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數字看來,已達20%,保守一點,我預估16%(下圖)。


但如果一直這樣翻倍成長,美國電子書豈不在2013年,超過50%?(下圖)那,台灣市場呢?台灣中華電的Hami書城2009年底推出,2009年算是台灣的電子書元年。根據udn.com這篇,城邦電子書營收已達2%,以此為數據,也用兩倍來畫,那麼電子書在台灣市場,最快將在2016年達50%。城邦是台灣動作算快的出版社,有些出版社,今年也不過0.5%而已,但若以翻倍的預估曲線看來,也可能在2018年達50%。若以一般台灣市場慢美國3到5年來看,2016或2018也不算太離譜。


當然,這是我最直覺樂觀的推估,是根據美國市場最激進的比率來推算的。比率不同,情勢不同,答案自然不同;推估與現實之間,更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一定有人罵我,太一廂情願,太站在電子書這邊,也許吧,這不就是我的工作嗎?

老實說,我只是,只是,很想強調,2006年還在賺錢的Borders,2011年還沒結束就破產倒閉。五年不到,就讓一個市場巨人垮台,真令人不得不震驚!不管趨勢圖或比率怎麼調、怎麼畫,2013或2016或2018或2020,紙本書和電子書的交叉點,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如果不想走上收掉一途,走向網路、走向數位,絕不能遲疑、停緩,只能加速。

紙書現在還在賺錢,Borders殷鑑不遠,美國出版社不想重蹈覆轍的,即使營收目前比例是紙/電=95/5,但積極轉變的老闆要求花費成本比例,卻是紙/電=10/90。賺錢的部門盡量不花錢,不賺錢的部門傾力研發、製作、尋找新路和新方法。

記取Borders的教訓,讓自己永遠不要變成舊的、老的、被淘汰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