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0, 2009

請不要再說「雞生蛋,蛋生雞」,做就對了

去年底到今年一月底,幫忙翻譯一本書,四月底出版了。在各大通路都有販售,但是卻沒有電子版本。300多頁的書,並沒有想像中厚,但是帶在身上,還是挺有份量的。

我想將這本翻譯書,送給遠在澳洲的友人,因為翻譯時,我因英文疑難,問她些許問題。除了跑到郵局,寄上一本實體書外,別無他法。

出版社並沒有談數位版權。當初和我簽約時,也沒有簽數位版權。那麼我是否有可能自己和國外洽談數位版權呢?

國外出版商會和我談版權嗎?Why not? 反正放著也是放著,現在,就沒有人買,也沒人賣啊?為什麼不賣給想要買的人呢?價格會很高嗎?我可以談不預付版稅金,但每賣一本五五分帳模式嗎?也就是說,只要我有賣掉電子書,對方就拿到一半的錢,或他們想要更高也可。真的,反正也沒出版社要幫忙賣中文版的電子書,在我的部落格,開個小鋪,賣自己翻譯的電子書,會很困難嗎?

這本書的P. 184談到「如何讓出版更賺錢?」就談到數位出版的種種可能,「讀者若想買PDF版本,應該可以更便宜,因為免了印刷費、裝訂費、和運送費」。在P.183談到版稅、預付金、和書的收入時,也談到美國目前出版社彈性調整各比例的可能性。

我有此書的中文翻譯文字,當初和出版社簽約時,並非以版稅支付,而是以譯完付清為原則。因此,這本書的紙本在市場上賣得好,和我無金錢關係。但如果這本書的數位版權可以給我,電子書的收入直接一半入我的口袋,我自然該大力推廣(雖然我也許沒有出版社厲害,那麼會賣書)。在我的部落格上,下載或買賣電子書,讀者也可直接和我交流,告訴我哪裡不好...我可以立即修改電子版,讓電子版的內容最新、最好。

翻譯這本書時,我和原著作者利用Facebook聯繫上。我把一些不懂句子,列在Google文件上,他會針對我的疑問來解答,其中也有些小趣味。我一直留意他的部落格和推特,我知道這本書除了平裝紙本外,也有精裝硬殼本,還有ebook、audiobook、影片、PPT,出版社也安排了BusinessWeek的專訪、封面故事、Podcast...。

相對的,這本書在台灣的市場上,沒有其他數位內容出現。所有在數位世界上看到的文字,都是網路行銷內容,是為了多賣紙本書而做。不會考慮到有讀者會看了實體書,想要有一個電子檔案,以方便參考引用。也不考慮到,有人僅需看某些篇章,買電子版本就可,不需買個300頁的書供在書架上。

如果有電子版本(如PDF或ePub),讀者可以搜尋書中的內容,對書中某一概念,分別在哪些篇章出現,可以很容易找到。我在翻譯此書時,對作者所提到的每一個人、所引用的書,都查了維基百科或該人是否有部落格,也做了份譯名對照表格,若要出數位內容,這些人名和書名都可以是連結,這讓購買電子書的讀者,比買紙本更有豐富參考價值。

這樣的一本書,談的是網路思維,談數位改變一切,在出版中文版本之際,卻沒有跨入數位內容一步,連一點小小的嘗試都沒有。真的很可惜。

為什麼台灣的出版社都不談數位版權呢?「雞生蛋,蛋生雞,我們不知道數位版會不會賣?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賣?我們的網站也沒準備好。」有出版社的高階主管和我午餐時聊到。

唉,Amazon都已經從Kindle賣到Kindle 2,賣到Kindle DX,而iPhone和iPod Touch也共賣了千萬台,電腦、筆電、netbook,都可看電子書,還有什麼「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呢?

做就對了。我和他說,「請趕緊開始實驗吧。如果出版紙本的書商不談數位版權,還有誰會談呢?等著被別人談走嗎?就試著和對方談一個和紙本不一樣的term吧!」我也和他說,並不是每一本書都立即需要有電子書,但可以開始挑一、兩本適合的書來做實驗。試看看,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才知道將來哪些環節需要注意,下一次就會做得更好。試看看,才知道新讀者要什麼。難道紙本書要眼睜睜地看著讀者愈來愈少?

除了紙本書的企劃、行銷外,我也建議他要求公司同仁開始做數位內容的企劃。紙本書會做的所有企劃內容、定價策略、行銷手法、通路...也請同樣地為數位內容的電子書做一套吧。請不要把網站、部落格、書籤網站等數位工具只是拿來promote紙本書。數位內容(電子書)的銷售力和散播力更不同,接觸的人也不同,想想看,該怎麼行銷,方式應可更豐富。這樣也才會慢慢知道,在數位內容販售的世界裡,公司該補足哪些職能。

數位內容會侵蝕紙本書的市場?基本上,我認為這是可能的,但量不是太大。對同樣內容有興趣的人,買紙本書和電子書的族群或許會有重疊(有交集),有人兩種都買,有人買了其一不買另一個,也有人堅持只買一種。我的看法是,整體買這本書(或說買這份整理好的知識)總人口量是增加的。那到底會不會賺錢?會賺多少?我沒有答案,但不做又怎會知道?

如果可能,我在部落格開賣此書的電子書,你會買嗎?

延伸閱讀:石墨工房
我,正在寫一本書
電子書實驗:進度(1)
電子書實驗:進度(2)

Update: 不寫書名和作者名,是為了躲開SEO...。現在連照片也拿掉好了。連結留著,畢竟網路是連結經濟。

12 comments:

  1. 不會買,因為紙本也沒興趣 XD

    但是我很認同「不要再說雞生蛋蛋生雞」這句話。

    ReplyDelete
  2. >> 我有此書的中文翻譯文字權

    真的呀?天下願意讓你擁有?好奇。

    oc

    ReplyDelete
  3. Dear OC,

    我想我寫得太快,我是指我擁有目前中文翻譯文字的著作權。

    合約上並未規範數位內容的歸屬,所以我自我認定擁有翻譯文字的數位權利。但若有任何廠商談了這本書的中文電子書版權,不用我已翻好的文字,找別人重翻,我當然也不能說什麼。

    這篇文章的目的,旨在提出種種機會與矛盾,希望能激起大家的討論。我也許也有認知錯誤的地方。

    我曾經想過,翻譯出來的文字可以CC嗎?這樣是不是就可貼在網路上?不營利的話,有問題嗎?好像也不能?...種種疑難,都需要我們去面對和實驗。

    在這個時候,真的很想去念科法所。

    Dear 柏強,

    謝謝你的快速回應,讓我了解數位原生代的想法。

    ReplyDelete
  4. 昨天在書店翻了一下這本書,挺有趣,適合打發時間。尤其試裝在iphone上隨手翻閱。至於紙本,其實是不會想買的。因為內中的討論過些日子一定過時,到時候就佔位置了。

    ReplyDelete
  5. 你好,既然你跟作者都在facebook上碰上頭了,可能直接跳過出版社談中文電子書版權,由你自己來發行電子書嗎?
    至於我會不會買電子書,會吧,因為這類型的書資訊容易過時,買實體書太佔空間.

    ReplyDelete
  6. 討論的案例一定會過時,不過透過這本書來認識Jeff Javis這個人倒是很值得。

    ReplyDelete
  7. Dear 豬小草、yow_shiuan,

    恩,我也認為這書的案例終會過時,所以適合以電子書販售,當硬碟裡隨時可搜尋的reference,不需佔到家裡通常都擠到爆的書櫃。

    Dear Portnoy,

    Jeff Javis的確值得認識,他所談的媒體與網路種種,讓人都會有所啟發。不過他昨天的推說:I emphasized to a reporter today that Twitter is not the news source. It's a source of tips & temperature & sources. Reporting follows.

    我覺得你應不同意,你不是曾經用過好幾則連續推,來寫報導。Anyway, 網路世界沒有一個準,新應用天天有之。GJ!Taiwan也是另一種新應用。

    ReplyDelete
  8. 路過,我在資訊業二十年了, 使用電子書少說也有快八年了, 國外有許多機構典藏的網站有提供許多藏書,如Textbook revolution等. 至於商業模式, 倒也有許多變化!贊成談數位版權, 可形成風潮.

    ReplyDelete
  9. 謝謝青山隱隱水遙遙,以後台灣市場開始有數位版權的商業模式,別忘了多多支持啊!

    ReplyDelete
  10. 這篇文章我看得津津有味,因為正好呼應了我在思考的事。我會有興趣買,因為我自己就一直期盼著這個模式的出現,也覺得這樣的可能性,既方便了讀者,也empowers content creator/translator。尤其現在居住國外,很多中文的書其實我並不想買紙本加運費,如果有比紙本便宜一些的電子版又免運費,那多好,當然有些書我還是會傾向買紙本,看書而定…

    ReplyDelete
  11. 不好意思,再補充一下: 回過頭來想,電子版是不是一定要比紙本便宜呢? 好像也不一定…兩者提供的價值會有不同,紙本就不可能像電子版那樣連結方便,也許又是看書、看時機、看銷售的模式而定了…

    ReplyDelete
  12. 謝謝北歐四季的回應。若是你的書,有那麼多美圖和好版型,大概電子書會比較傾向PDF,ePub做起來不知道會怎樣.
    Anyway,只要開始實驗,開始做,我覺得都是好事。

    電子書的確不見得比紙本書便宜,因為電子書有可能有像DVD般,比一場電影多了幕後故事,Author自白...或還可提供不同結局,買DVD不見得比看電影便宜。

    依照看的人之喜好,出現不同結局的內容,啊,會不會開始像做game啊!我真是太超過了。總之,電子書或數位內容,可能性萬千,只在創作者的創造力。

    ReplyDelete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